直来直去的“学生腔”怎么面对“可怕”的职场
来源:闲才网
时间:2017-07-12
作者:闲才网
浏览量:
酷热难耐的七月,又一批莘莘学子步入职场,去迎接生涯中全新的挑战。在传统教育中,老师和家长很容易将社会、职场妖魔化:“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?”“你会吃亏的!”这些笼统而负面的主观偏见是时候改变了。
“象牙塔”外没那么可怕
大学生“直来直去”的性格,可以保存好的一部分,改掉带来麻烦的另一部分。
有个女孩,做了一年销售,就比许多前辈都强了。她一方面想要发展得更好,除了继续做销售外,也希望向管理岗位冲刺;但另一方面,还保留着固有的、过去的习惯,即自己做自己的,经常跟随,而不曾主动去引领。因此,一次她在跟心理咨询师讨论的时候,抱怨同事素质不高,团队每晚开会前一个半小时都在闲聊。
咨询师:你们的会议是由谁主持?
女孩:通常由两个销售履历在两三年的同事主持,而上司则在旁听。
咨询师:你想过跟上司提出,大家可以轮流主持会议吗?正好你可以安排一次45分钟左右的回忆,实现精心设计,效率自然就提高了。大家都尝到“甜头”后也就不大容易回归两小时的会议。
女孩恍然大悟,她明白了自己虽然很好强,但在过去的生涯中,对他人更多的是依赖,而不会主动去牵头。
这个案例说明,如果希望自己未来从业务向管理方向转型,就要挑战原本的回避、依赖的人格特质。同样,如果将自己定位于做与人打交道的岗位,就要克服原本的退缩、内向;如果希望在服务岗位做得出色,就必须愿意为他人提供主动的帮助;如果想作为专家型带对者,就既要有自己的专业能力,同时也要对他人有说服力。
“傻”人有“傻”福
在企业里,“傻”人所体现的、被“贵”人所需要的特质是:忠诚、踏实,不挑活儿。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通病,就是“眼高手低”。初入职场的年轻人,必须通过勤快干活来更准确地观察周边环境、锻炼业务能力、展现优良素质,而上司、领导、同事也在通过观察新人的一言一行,来判断新人的能力、品行和价值。
况且,“傻”人并不是真“傻”。有的企业文化是需要“站队”的,必须要选择跟着哪个上司。年轻人常常难以处理这样的关系,一不小心就成了炮灰。“傻”人的优势在这里可以发挥出来,尽量客观中立,就事论事,你并非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,做好自己具体的业务就好,既不要见利忘义、落井下石,也不要随意被人当枪使。假如你不适应这样的企业文化,可以抓紧提高能力,脱离是非之地。
学会自我管理
早上一来,“牢骚大王”就发牢骚,说公交堵车、人们拥挤在车上缺乏公德心;然后从包里掏出在车站里买的早点,开始抱怨粢饭团味道不正宗、豆浆又涨价;领导布置任务,他一转身,一脸的不悦,怎么净把难活儿派给我……
办公室常吧这种思考方式很极端的人称为“唐僧”,不停地念“紧箍咒”,坑害周围的人,导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所以要尽量控制情绪,尽量少在同事面前抱怨,把更多精力放在努力干活和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之上。如果有抱怨一定要发泄,那就找值得倾诉的人,找心理咨询师,这对保障自己的职业形象建设比较有利。
团队协作、自信心、进取心、谦虚、沟通能力、创造力
此外,管理始终是个绕不开的难题,天生主动进取的人就会主动去提升能力、解决问题,而较为内向、回避问题的人,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则容易产生挫败感,若不能选择实验室、图书馆之类避开人的工作,就难免要考虑怎样降低焦虑,学会管理与他人的关系,管理团队。
避免非理性跳槽
信任经过最初的新鲜期,半年到一年后,有的对工作内容和流程开始熟悉,会觉得一切按部就班地重复,有些乏味,也有的感到难度很大,自己无法进入状态,很是苦恼。尤其是到季度末、年中、年底,项目赶进度,加班加点,又有绩效考核的压力,倦怠感一下子加重了。加班、冲刺、开会、总结、计划……“职业倦怠”冒出头,辞职的念头像草一样长出来,有人开始骑驴找马,有人等不及领年终奖,就恨不得“跳槽了之”。
若是没有处理好阶段性职业倦怠,没明白自身究竟该选择怎样的职业路径,同时又不去争取在岗位上的训练机会,过个几年,就会面临尴尬境地。有个近30岁的女孩,大学学历已婚已育,在国内某知名媒体从事产品营销类工作,似乎成了“鸡肋白领”,工作食之无味,却又弃之可惜,因为暂时还没找到其他适合的工作,又因为家庭、孩子的原因,没法放弃这份报酬不错的工作。咨询师首先肯定了该名女性已取得的成就,并引导她从自己的从业经验、专业背景出发,通过兼职的形式去发掘更多的可能,如此这般一年后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和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