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R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就是“给予者”,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公司的发展、员工的成长努力。所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,工作起来才能事倍功半。
根据研究,每个人能保持较好关系的朋友在150人左右,作者罗宾耐特由此提出了“5+50+100”法则(如下图)
Top 5:我们愿意为之去死的人,只有至亲在这个圈子里。联系频率是每天。
Key 50: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价值的人。我们始终寻找增加他们价值的方法。联系频率是每周。
Vital 100:我们朋友圈子中能相互提供附加价值并能和谐相处的人。联系频率是每月。
不做烂好人拒绝三种人
听到“给予者”三个字,很可能映入你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“只给予不索取那不是被别人占了便宜?”。所以,我们首先要区分烂好人和给予者。
所谓“烂好人”,会被别人白白占便宜,不要说回报,夺走他们资源的人都不会感恩,会认为这么干是应该的。但“给予者”会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,对不靠谱的人坚决说不。
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以下三类人,恐怕你得考虑采取措施“屏蔽”他们了:
1、单纯索取者。不断请求别人提供帮助,但等别人要他帮时,却回答 “你还是人吗?我这么困难你还让我帮你?”。
这种人从不考虑他能为世界做什么,唯一考虑的就是世界能为他做什么。
2、精神官能症。看起来很光鲜,很吸引人,但是并不能为别人提供价值,只会消耗身边朋友的能量。
有问题发生时,他们总会认为是别人的错,或者别人工作不到位,总之与自己没关系。
3、不良习惯者。不具备反思能力,不重视朋友之间的宝贵信任,不明白信任价值的人。
有个我曾经认识的HR经理介绍过三个极不靠谱的候选人到公司面试,结果白白耽误了双方的时间。
以上三类人如果是我们的同事,那么只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。他们唯一带来的就是伤害,所以不能进入我们的朋友圈子。对朋友足够好的前提就是朋友里没有不靠谱的人。
从此只与优秀的人同行
人生不过百年身,交友似我不如无。只与优秀的人在一起,我们才会不断提升自己。优秀的人不必身居高位,不必家财万贯,只要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即可。此时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:
1、先考虑如何能帮助对方。每次遇到优秀的人,我们第一时间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才能为对方提供价值和有效的帮助。
《给予者》中分享了梳理自身能力的工具,包括:创建成就日志和影响资源列表等。建立先为对方考虑的意识,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给予者。
2、提供帮助并观察对方反应。为对方提供一次帮助之后,观察他们的反映,从而他们是否值得信任或者能否进入朋友圈。
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反面例子是,朱迪介绍某创业者A先生进投资圈。A先生想“短路”朱迪直接联系投资人,结果是没有投资人愿意理睬。
想做好人力资源工作,就要与优秀的HR从业者建立联系。不要担心我们无法为对方提供帮助,有时用心聆听也是一种价值。
HR有天然优势,无论做哪个模块,从招聘、薪酬、绩效、培训再到员工关系,都可以接触公司中大多数人,找到优秀的人相互提供价值,大家可以一起走很远。笔者开始从事HR工作之后,曾有几个HR高管职位机会摆在面前,都是由关系不错的前同事提供的。
真正在意对方而非职务
以小人的方式,只能结交小人。职场中,太多人在建立相互关系时像两个人相互努力从对方身上赚钱,努力看对方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利益,这不可能建立令人愉快的关系。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方而非他们的公司、职务、背景上,可以建立彼此的信任,继而开始深入的合作。
有位HR前辈曾对我说:“我只看好你的人,至于在什么公司并不重要。人靠谱,在哪儿都会有个好发展,交一批好朋友;人不行,公司再大、职务再高也没有什么用!”
国内HR工作很大一部分精力都会投入到招聘之中。如果候选人身居高位时,我们发出加盟邀请要付出很高的代价;如果曾在候选人成长路上与之相伴,那我们再次发出加盟邀请时的成功率无疑会大大提升。优秀的人不会忘记前进路上伸出过援手的朋友。
笔者受翻译《给予者》一书的影响,做事只考虑如何更好的为别人提供帮助,而不考虑对方的背景,更不会考虑是否会得到回报。从那时起,笔者感觉身边商业世界的运行更加自然而合理了。
分享和践行给予者理念不是放长线钓大鱼,而是不断给予,不考虑索取。成为真正的给予者,最终成就的很可能是我们自己。